10个亿,打了水漂。8.5亿的窟窿,亏到怀疑人生。这不是股市崩盘九牛网,也不是P2P暴雷,这是于冬的《》——一部号称“中国首部潜艇大片”的年度巨制,最终成了2025年最惨的“票房烈士”。
上映两次,剪了又剪,改了又改,结果呢?首映第七,次映倒数,观众不买账,豆瓣6.2分“及格线挣扎”。成龙的《捕风追影》在前面跑,动画片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在后面追,它夹在中间,像个被遗忘的“钢铁巨兽”,耗资10亿,造了艘1:1的潜艇,最后却沉在了观众的冷漠里。
于冬,这位靠“主旋律印钞机”发家的民营电影大佬,这次是真的“炸库”了。博纳影业不是国企,没有财政兜底,亏的每一分钱,都是自己真金白银砸进去的。这回,他不仅没赚到“爱国钱”,还把家底赔了个底朝天。
可问题是——为啥之前部部爆,这次却扑得连渣都不剩?
答案很简单:观众,不傻;市场,不傻;主旋律,也不是万能印钞符。
于冬的发家史,简直就是一部“现实事件改编教科书”:飞机出事→《中国机长》→29亿;医院抗疫→《中国医生》→13亿;油罐爆炸→《烈火英雄》→17亿;也门撤侨→《红海行动》→36亿;抗美援朝→《长津湖》→57亿……他像一个精准的“新闻狙击手”,哪里有热点,枪口就对准哪里,一扣扳机,票房哗哗流。
可《蛟龙行动》呢?没有真实事件,没有英雄原型,敌人是谁?架空。战场在哪?虚构。连潜艇打完都没人知道“我们赢了啥”。观众看完一脸懵:“这不就是《战狼》海底版+《阿凡达2》水下特效+《红海》动作复刻?”没有真实,就没有共情;没有共情九牛网,哪来票房?
更致命的是——主旋律,已经被玩坏了。
曾经,我们看到吴京举国旗,会热血沸腾;现在,网友刷的全是“坦克没后视镜”“护照能当防弹衣吗”?连胡锡进都忍不住点评:“吴京演英雄太多,快成‘爱国专业户’了。”
这不是观众不爱国,而是审美疲劳了。你天天吃红烧肉,再香也会腻。更何况,当“国家强大”,变成一种固定套路,当“一人战一国”成了标配剧情,当“我跳过楼,你跳过吗”成了网络热梗——主旋律,就已经从“燃”变成了“尬”。
《蛟龙行动》上映时,正好赶上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。全网高喊:“吴京快去救!”“派蛟龙小队出发!”这不是支持,是反讽。大家在用你最擅长的梗,打你最骄傲的脸。
还有宣发,简直是“自杀式操作”。不宣传剧情、不讲人物,张口闭口“泄密”“保密”“不能看”。结果观众一听:“我不看,我怕被抓去审问。”好家伙,电影没上映,先把自己搞成“国家机密”了。这哪是吊胃口?这是把观众往外推!
再说电影本身。,动作场面确实牛,潜艇、深海、爆破、枪战,一气呵成,可剧情呢?张涵予吹口琴自我感动,蒋璐霞戏份被砍得七零八落,女主成了背景板,感情线硬得像钢筋。观众吐槽:“林导,你是不是只关心场面,不关心故事?”
《红海行动》为什么成功?不只是炸,还有人性的挣扎、团队的磨合、战争的残酷。而《蛟龙行动》呢?从头打到尾,英雄不死,敌人不强,看得人眼皮打架。没有弱点的英雄,不可怕;没有逻辑的胜利,不感人。
最讽刺的是,花了8亿造潜艇,2亿做水下特效,结果观众记住的,不是“中国潜艇多牛”,而是“这片子怎么又贵又难看”。
但话说回来,于冬会认输吗?不会。他已经把《四渡》《克什米尔公主号》排上日程了,还是主旋律,还是大投资。他赌的,不是一部电影,而是中国观众对主旋律的“底线容忍度”。
可观众也不是韭菜,割一茬,会长一茬;割多了,地就荒了。
《蛟龙行动》的沉没,不是主旋律的失败,而是套路化、工业化、去人性化的主旋律的失败。观众要的,从来不是“国家多强”,而是“人有多真”。你可以拍英雄,但英雄得有血有肉;你可以搞大场面,但场面得服务于故事。
愿下一个“蛟龙”,不是沉在海底,而是真正游向深蓝。也愿于冬早日明白:爱国,不是口号;电影,不是工程。真心,比特效贵;故事,比潜艇重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